这是一支带有传奇色彩的队伍,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和专注,驰骋于百米井下、千里煤海;这是一个频繁创造奇迹的团队,他们善于创新、勇于担当,屡屡创造着高效掘进的“中国速度”;追寻着这支队伍闪光的足迹,人们会发现创新、奉献的精神无处不在……
拧成一股绳
时光倒流到2014年4月12日,在太原一场关于漳村矿“掘支锚连续平行作业一体化关键技术及装备”项目鉴定会正在举行中,由山西科技厅组织,煤科总院、中国矿业大学、太原理工大学的9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,在激烈的讨论中,而此时漳村矿综掘一队队部,队干和职工们则焦急的守候在电话旁。“专家组最终一致认为该项目已达国际领先水平……”当这一捷报传到漳村矿时,队长张云祥流下了激动的眼泪,“谢谢我的弟兄们,正是大家的辛勤付出才有了这样的成绩。”2013年正值“掘支锚”在2206运巷井下试验最为困难的时期,面对一次史无前例的挑战,掘一的职工迎难而上。尤其是“掘支锚”关键设备超前支护装置因地质条件变化,无法与顶板形成接触,超前支护形同虚设等一系列难题的出现使试验陷入了停滞状态。越是在困难时期,越要彰显团队的力量,干部职工出谋划策,最终职工徐淼国想出了在顺梁上加装“辅助千斤顶”的办法,在遇到空顶时可以随意升高,又预防了倒架危险的发生,有效的破解了这一难题。
每当“掘支锚”遇到瓶颈时,总会有员工站出来“说道说道”,支支招,内容从设备的改制、应用到现场组织的合理化建议无不及。在项目关键时期,有一技之长的职工发挥自身特长,自发组成了 “设备改制保障组”、“技术改进组”等多个攻坚小组,全天侯24小时待命。付出总有收获,终于单月单进折合进尺800m,创造了高效掘进的“中国速度”。 每当与队长张云祥聊起这段往事,他总是说道:“这个项目最大的收获是我们锻造了一支善于钻研、善于创新的团队,这是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……”
增育新活力
队组是土壤,员工是种子。只有在肥沃的土壤上耕种,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。漳村矿综掘一队就提供了促进员工成长的肥沃土壤,肥沃的队组文化,激发了每一个职工的无限活力,转化为推动队组建设的动力。
“只要用对地方,人人都可成才。”邢浩是该队一名普通的职工,由于身体过于单薄,无法适应井下工作,不能保证正常出勤。在“掘支锚”地面配套试验中,他负责在操作升降平台运行,创新的提出了升降限高的办法,克服了油缸被损的现象。同时,他还主动从网络上购置了磁铁,实现了将设备拆卸过程中的小配件、小螺丝“颗粒归仓”,因此他也被培养成第一批“掘支锚”设备的操作人员。
“创新是一个队组的灵魂”。综掘一队之所以活力永驻,与其所蕴藏的无穷的活力不无关系。“创新微平台”就是众多创新载体之一。无论谁,只要是围绕着小改小革、降本增效、安全生产、队组建设等方方面面提出的好办法、金点子,都可以畅所预言,但凡是被采纳的均给予奖励;即使未被采纳的,也给予精神鼓励,员工的创新热情充分高涨。
“职工的思想决定着队组的战斗力。”综掘一队高度重视职工的思想动态,为了畅通沟通渠道,动态掌握职工的利益诉求。在每个班组中推出了“思想联络员”,充当职工的“知心人”,给不擅沟通的员工创造了“倒苦水、发牢骚、诉衷肠”机会,在员工与队干之间加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。
做出好样子
过硬的班子才能带出过硬的队伍。综掘一队以张云祥、宋新生为代表的队领导班子以“敢啃硬骨头,勇于争一流”而名声在外。无论是在通过地质构造的特殊时期,还是“掘支锚”的关键攻坚阶段,他们时时、事事、处处冲锋在前。2013年,在“掘支锚”试运行期间,张云祥、宋新生合理分工,一头扎进工作面。30个小时是正常,40个小时不算长。矿领导们只要听说他下井又是几十个小时后是“看在眼里,疼在心上”,经常对值班队干说:“在井下给他支张床算了……”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在队长、书记的带领下,掘一全队形成了“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”的良好局面,队组合力空前团结。生产副队长贾江平只要听说井下设备遇到机械故障时,无论是否当班,只要知道后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;机电副队长李刚注重发挥超前意识,每次开机生产前,总是备足备用件以防后患,尽最大可能缩短设备排障时间……
特别是在当前煤炭市场低迷,安全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,班子的凝聚力空前团结,队组活力被充分激发,该队创新了“行人大巷顶部补强锚索分部施工方法”,研制成功了多功能液压顶溜器,正规循环率从90%提升至95%;设计制作了“折叠式迎面煤墙护网”,制作材料95%以上为废旧材料,形成了全员共同应对市场危机的良好局面。